招生简章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城市建设创意与传播人才培训
”新时代的中国城镇化发展,已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为实现从功能城市向人文城市的转型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以艺术为引领的城市公共文化系统建设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当下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艺术城市建设”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方式,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创新。它以增强城市活力、提升人文品质、促进生态共生为目标,通过在不同尺度和领域内,深入分析艺术介入与城市功能在“公共空间”和“社会过程”中的系统性运作,不断探索并关注那些塑造城市气质与文化底蕴的关键因素。艺术城市建设以公共艺术为抓手,全面整合城市生活中可见、可感的文化元素,包括城市品牌、色彩、标识等;同时,也涵盖公共空间的建筑景观、公共艺术品、公共家具与设施等重要视觉文化载体。此外,它还扩展至公共美育活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艺术品版权交易、文艺展览交流、戏剧演艺活动等文化产业领域,有计划地塑造具有独特品位、创新性、包容性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品牌。
本项目旨在就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转型之际,培养新时代公共空间艺术创作和具有传播管理思维的艺术城市建设人才,尤其是支撑公共空间文化艺术品质提升及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积极落实基层文化惠民政策,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促进相关产业和城市发展繁荣。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 China National Arts Fund,英文缩写为CNAF)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是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资金主要来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国家艺术基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探索与创新,倡导诚信与包容,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办学70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竟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竟先”的文化基因,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造就了大批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
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两大教学体系,下设四大教学模块,各学科层层递进、各课程密切配合。
该模块主要围绕“新时代文艺思想与艺术城市相关理论”展开授课,坚持“二为”“双百”“双创”思想,了解空间生产、文化资产、媒介环境学等相关艺术城市理论,加强学员的理论素养,提升鉴赏能力,把握艺术规律和开拓艺术视野。
课程旨在探索艺术城市在中国的独特表达与实践路径。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文化活动组织和政策支持等环节中引入艺术元素,系统地提升城市活力、人文品质和生态共生。它不仅在短期和中期内展现出明显的艺术介入效果,更为未来城市的持续创新、社会共治和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探讨艺术城市建设的传播、管理机制与政策及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传播与产业实践,分析艺术城市的管理体系建构。通过艺术城市的传播策略与品牌营销的案例研究,解析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传播机制,探讨其如何通过视觉元素传递文化与艺术价值,达成社会影响。
实地考察课程:该课程将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北京、青岛、呼和浩特地区的艺术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同时邀请相关艺术城市设计者、管理者进行现场讲述,以拓宽学员视野。
实题实做课程:该课程根据当今热点话题,以小组形式展开,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主题进行实题实做。
中国传媒大学具备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顶级的国内外专家团队和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项目将按照教学任务与教学计划安排,积极发挥学校学科与资源优势,聘请艺术设计、公共艺术、城市品牌、人文美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为学员提供优质的培训,确保学员在结束培训后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武定宇: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委员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
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
丁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
金江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
石培华: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鲍诗度: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美学协会IAA总执委
刘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
2.满分为100分,培训结业成绩 =考勤 +平时成绩 +项目成果材料成绩;
3.考勤占20%,平时成绩(学员的课堂综合表现、导师评价)占30%,项目成果材料成绩(结业报告及实践创作)占50%;
项目要求参加培训的每位学员先根据此次专家教授的课程内容、实地考察以及自身实际需求,选定目标城市,撰写一篇以“艺术城市建设创意与传播策略”为主题的结业报告。
项目要求每位学员结合特定区域、特定主题进行专项创作。作品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公共艺术、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城市雕塑、建筑设计、城市家具、活动策划方案、数字艺术等形式。最终通过结业汇报展呈现学员培训成果。
4.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全程记录和测评授课内容、学员参训、学员评价等信息。
参训学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项目主体即时解除其参训资格,该学员不予结业,不发放结业证书:
(1)培训期间发表违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有损党和国家形象及其他有关意识形态方面问题的言论的;
本次遴选面向45周岁以下优秀中青年人才,具体包括:从事城市品牌形象设计、色彩与标识系统设计、建筑景观设计的专业人才;从事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景观设计、城市家具设施设计的专业人才;从事文创产品开发、公共美育活动、艺术品交易、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运营管理人才;以及在政府职能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发展、文化战略管理和宣传传播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候选人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德才兼备,恪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择优录取。
1.在本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并获省级(或以上)奖励或承担省级(或以上)研究课题且成果较为突出;
3.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连续从事本行业工作满10年以上,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
所有报名材料请于报名截止日期前以电子文件压缩包发送至指定邮箱:压缩包命名格式:“姓名+单位+省、区、市+艺术城市人才培训报名材料”。
1. 《学员报名表》(附件1)和《脱产学习证明》(附件2)本人签字盖章PDF扫描件;
2.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PDF;个人2寸证件照JPEG格式一张,并命名为:“姓名-单位-出生年月”;
4.提供曾取得的高级别奖项及艺术作品、学术论文、创意策划案、著作等代表性成果的相关证明。(20项以内)
5.请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需求,撰写一篇关于“艺术城市建设创意与传播人才培训”的学习计划书(1500字以内)。
备注:请将报名所需材料按文件夹分类整理好,压缩打包(100M以内),并发送至指定邮箱。
1.报名截止后,项目组将组织专家按照国家艺术基金相关规定进行学员遴选,择优录取。
2.录取结果会于2025年6月初在中国传媒大学官网公布录取名单,并对入选学员将以电话或邮件等方式发放录取通知,请务必保持联系方式畅通,并于指定日期到中国传媒大学报到。收到录取邮件3天内未回执视为自动放弃录取资格,录取资格将依次递补。
1.本项目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参加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往返交通费、培训期间的食宿、学习费用均由项目实施主体承担;关于交通费报销请参见《学员往返交通费报销说明》(附件3)。
2.若学员学习期间未能完成规定学时、不能按时提交人才培训项目要求的成果,需全额退还所有经费。
1.每位学员应保证所提交的证明材料真实有效,若有弄虚作假行为将取消录取资格,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2.双方本着诚信的原则,凡参加本项目的学员,均视为已确认并遵守招生简章的各项规定;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管理按中国传媒大学有关管理条例执行;同时学员与项目主体签订培训期间管理协议。项目主体对培训成果作品有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出版、发布等使用和宣传权。
3.著作权规定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在公益性宣传推广活动中,有权无偿使用学员在本项目中的学习、创作成果,并行使相应展览权、放映权、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表演者权和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等著作权相关权利,有权无偿使用学员的肖像、姓名等。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所获得的著作权授权许可的方式为普通授权许可,行使本项目约定的著作权授权许可权利的期限是学员报到之日至著作权保护期终结,行使本项目约定的著作权授权许可权利的区域范围是全世界国家和地区。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有权将本项目约定的著作权授权许可范围内的全部或部分权利转授给第三方行使。学员一经报名则视为认可上述事项。


